![]() 北齊至唐 南北響堂寺刻經 《文殊師利般若經) 195.18X219.2cm 響堂山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境內,分南響堂山、北響堂山兩處。南響堂山原名滏山,北響堂山原名鼓山。東魏、北齊時期,皇家貴族分別在山上建鑿了南北兩座寺院,初名爲滏山石窟和鼓山石窟寺。明代以後統稱爲響堂寺,近代則習稱爲響堂山石窟。 ![]() 公元550年,北齊取代了東魏,定都于邺(今河北臨漳縣西南)。由于齊文宣帝高洋崇尚佛教,使得這一時期的佛教文化得到空前發展。金正隆四年(1159年)《鼓山常樂寺重修三世佛殿記》碑記載:“文宣(高洋)常自邺都至晉陽,往來山下……于此山腹,見數百聖僧行道,遂開三石室,刻諸尊像,因建此寺……。這一時期僅齊境內就有佛教寺院四萬余所,僧尼三百萬之衆。這遠遠超過了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的規模,可見當時佛教之盛。當時皇帝不惜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在位于邯鄲市峰峰礦區境內的鼓山上開窟造像建寺,南北響堂石窟刻經就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傑作。 ![]() 響堂山石窟現存大小石窟三十余座,造像4300余尊,其中北響堂山石窟(鼓山石窟)現有編號窟龛22座,南響堂山石窟(滏山石窟)現有編號窟龛9座(處)。石窟始鑿于東魏末年,主體工程完成于北齊時期,其後各個時期均有不同規模的雕飾和粉修。 響堂山石窟刻經書體以隸書爲主,刻經和其造像,刀法洗練清熟,給刻經錦上增彩,給人一種讀之忘歸、欲走不能的意境。響堂山石窟的刻經及其書法藝術,無論對研究佛教史、佛經刊刻史、書法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。清人康有爲在《廣藝舟雙楫》一書中說:“南北朝之碑,無體不備。唐人名家皆從此出,得其本也”,體現出了北碑的魅力。 高清局部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備注:文章來源于網絡 |
![]() 鮮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過 |
![]() 雞蛋 |